近幾年,綠色固收類產品在中國境內資本市場上獲得了快速發展。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中國綠色債券存量為8132億元,位居世界第二,且尚無違約案例,綠色金融資產質量整體良好。同時,銀保監會在2021年工作會議中明確把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納入到今年八大重點工作任務中,為進一步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而隨著“30·60目標”的有效部署與持續推進,中國綠色金融產品,尤其是以綠色債券為主的綠色固定收益類金融產品發展空間巨大,發行量有望進一步增長。
盡管中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國,但參與到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及其他綠色固收類金融產品市場中的境外責任投資者相對較少。本文將從中國綠色固收產品投資價值、發展現狀等方面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市場發展建議。
一、投資價值
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大幅下滑,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或萎縮3.5%。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GDP增長2.3%,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如圖1所示,IMF對中國2021年經濟發展的預測已接近于其在2020年1月疫情完全爆發之前發布的預測。相比其他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而言,疫情后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與發展為綠色固收類產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從投資收益層面來看,相較歐美發達國家的國債,中國債券市場收益率受益于票面利率整體較高,具備明顯優勢。以5年期國債為例,通過對比中國、美國、日本、德國的國債收益率可知(圖2),中國國債收益率長期來看整體高于其他歐美主要經濟體,且在疫情發生后美國國債收益率發生斷崖式下跌的時期,中國國開債收益率經歷短暫下跌后迅速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并保持總體穩定,體現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對于金融市場基準利率的支撐作用,中國債券市場的票息優勢或將長期存在。
具體到綠色債券層面,據《2019年中國綠色債券運行報告》顯示,2019年1-3年期AAA綠色債券平均發行利率為4.22%,3-5年期AAA綠色債券平均發行利率為4.42%。同年,據Kapraun(2019)研究所示,國際上發行的綠色債券平均票息率為3.40%,發行收益率為3.27%。相較而言,中國綠色債券的票面利率明顯高于國際平均水平,長期投資回報相對更具吸引力。同時,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尚未發生任何違約案例,整體信用良好。
為進一步追蹤綠色債券市場總體價格變化情況及各項細分指標,各國際機構陸續推出了綠色債券指數,以便進行國內綠色債券市場、國內普通債券市場與國際綠色債券市場總體價格走勢的橫向比較。本文選取上證綠色債券指數、中債-綜合財富(總值)指數、標普500債券指數、標普綠色債券精選指數、Solactive綠色債券指數作為代表性指數,對于中國綠色債券與國內一般債券、國際綠色債券及國際一般債券進行對比。相比而言,綠色債券指數年化收益率整體高于國內及國際一般債券指數,也優于國際綠色債券指數。由于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的基準利率基本維持在-1.25%-0.25%的水平,其綠色債券票面利率普遍較低。如表2所示,反映國際綠色債券市場情況的標普綠色債券精選指數(美元)和Solactive綠色債券指數近三年年化收益率為3.22%和2.90%,僅為上證綠色債券指數近三年年化收益率的一半左右,說明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總體投資價值高于國際水平。
二、綠色固收類產品介紹
中國現有固收類綠色金融產品主要為綠色債券,本部分將重點介紹綠色債券相關產品及其他諸如綠色信托等固收類綠色金融產品發展現狀。
(一)綠色債券
自2015年12月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發布《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15年版)》后,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建設才將拉開帷幕。短短5年時間,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迅猛,截至2020年底,其累計發行規模已超1.4萬億元,存量達8132億元,位居世界第二。如圖3所示,近5年中國境內普通貼標綠色債券發行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年度發行總規模相對較穩定,除2019年增長較多外基本維持在2000億元上下,平均每只貼標綠色債券產品規模由2016年40.5億元/只下降至2020年的10.2億元/只。總體而言市場中可供選擇的貼標綠色債券產品日趨豐富,產品規模向小而精的趨勢演變。
此外,在綠色債券的分支下,還有更為針對“30·60”碳目標設立的碳中和債券,進一步豐富了綠色債券產品序列。自2月7日首批64億元碳中和票據發行以來,由非金融企業發行的碳中和債券累計發行20余只,募集資金規模已超230億元。3月18日,國家開發銀行發行200億規模的碳中和專題“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以碳中和債券為成分券,3月17日中債金融估值中心于試發布了中債-碳中和綠色債券指數,該指數涵蓋15支碳中和主題綠色債券。經估算,這15支成分券所投資的各綠色項目建成運營后每年可減少約6821萬噸二氧化碳,讓責任投資者直觀體會到自己的投資行為所產生的環境效益,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流向低碳環保產業。隨著社會經濟綠色發展的推進,碳中和債還有巨大發展空間,有望成長吸引境內外責任投資者的增長點。
(二)綠色債券公募基金
基于綠色債券衍生出來的投資產品還有綠色債券基金,雖然二者投資對象皆為綠色債券,但其性質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綠色債券投資一般一次只能購買一種債券,投資者需獨自承擔該債券自身的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且需花費時間與精力自行分析市場價格,決定買入時機與品種。而區別于直接投資單一綠色債券,綠色債券公募基金由專業機構管理,可進行分散化投資,即按一定比例同時配置多只綠色債券,降低投資組合風險。目前國內綠色債券基金仍處于起步階段,僅發行2只綠色債券主體基金。
2018年1月,“富國綠色純債一年定期開放債券型基金”成立,成為中國首支聚焦于綠色債券投資的公募產品。該基金目前最新規模為3.99億元,運作方式為定期開放式,每個封閉周期持續一年,封閉期內杠桿率最高不超過2倍,且不受日常申購贖回影響,可在保障基金業績穩定的同時有效提升收益水平。2020年7月,興業基金發行“興業綠色純債一年定開債券基金”,該產品投資于符合綠色投資理念的債券不低于非現金基金資產的80%,目前最新規模為16.61億元。總體而言,以綠色債券為主題的公募基金等面向大眾的投資工具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市場有待進一步開發。
(三)綠色理財產品
隨著投資者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銀行理財產品也逐漸向綠色創新靠攏。十年前金融市場上便出現了低碳概念理財產品,如光大銀行2010年4月推出的“陽光理財·低碳公益理財產品”,可讓投資者在賺取理財收益的同時,將一部分理財收益用于購買二氧化碳減排額度。2016年,中國綠色金融體系與綠色債券市場初步建立,興業銀行便推出了以綠色環保項目和綠色債券為投資標的的綠色理財產品“萬利寶-綠色金融”,該理財產品期限為5年,初期成立規模為20億元,首個投資周期參考年化凈收益率為4.0%,受到了眾多投資者的追捧。2019年,中國銀行也推出了首支綠色證券主題理財產品“中銀策略——穩富(定期開放)12個月”,該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3.55%-4.10%,募集規模上限為50億元。通過上述類型產品,廣大投資者得以走近綠色金融與責任投資,進一步支持中國綠色產業的建設與發展。
除此之外,近兩年興起的ESG主題理財產品也與綠色理財產品密不可分。ESG是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的英文縮寫,其中E所強調的環境與綠色金融產品高度相關。因此,中國ESG主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多涵蓋綠色債券、綠色資產支持證券(ABS)、綠色產業/項目等,以及民生、普惠金融、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等領域相關的標準化資產。據詮資管系列日報報道,截至2021年3月15日,市場上共有67款ESG主題銀行理財產品存續,其中固收類27只,“固收+”類11只,主要發行機構有華夏銀行(42只)、農銀理財(14只)、華夏理財(4只)、建信理財(3只)等。通常銀行通過此類理財產品募集到相應資金后,再以信貸、債券、債權、股權投資等方式為綠色企業提供融資,將社會資本導流至綠色產業,以綠色金融支持企業綠色發展。
(四)綠色信托
根據《綠色金融術語手冊2018》給出的定義,綠色信托指信托公司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經濟活動,通過綠色信托貸款、綠色股權投資、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產業基金、綠色公益(慈善)信托等方式提供的信托產品及受托服務。據《中國信托業社會責任報告(2019-2020)》披露的數據所示,近年來存續綠色信托規模總體呈上升趨勢,2019年綠色信托存續資產管理規模為3354.6億元,同比增長152.94%,綠色信托存續項目數量為832個,同比增長101.45%(見圖5)。
數據來源:中國信托業社會責任報告(2019-2020)
但截至2019年末,中國信托公司總受托資產規模為21.6萬億元,綠色信托規模僅占其中1.55%,相較整體信托產品市場規模綠色信托占比較低。且據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律與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所示,當前中國綠色信托產品組成結構仍以綠色信托貸款為主,其他面向投資者的債券、資產證券化、以及PPP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模式的綠色固收類信托產品則較少發行。以《中國信托業社會責任報告(2019-2020)》在綠色發展章節重點展示的9個綠色信托產品實例為例,其中5例為綠色信托貸款相關,綠色資產證券化、股權、產業基金、供應鏈業務等綠色信托產品與服務各1例,除綠色信托貸款外的綠色信托實踐仍處于發展初期。綠色信托貸款是信托產業中較為普遍的業務模式,因其交易流程結構較為簡單,能有效發揮信托融資的資源高效配置優勢。部分資質較低的綠色企業或綠色項目通常營利性較普通企業低,可供抵押的資產較少,較難通過銀行獲取貸款融資,綠色信托貸款則為該類企業提供了良好的融資選擇。
目前公開數據中尚無對綠色信托貸款總體規模的統計,僅有人民銀行對綠色信貸(包括信托、非信托機構發放的綠色信貸)總體規模的統計情況,即綠色信貸提供了中國約90%以上的綠色融資,截至2020年末21家主要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已超11萬億。在現有的證券化框架下,持有綠色信貸的原始權益人(如商業銀行)可將綠色信貸資產為融資基礎出售給由信托公司組建的信托型SPV,由SPV以證券的方式銷售給投資者,實現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綠色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并進行流通。因此,11萬億的綠色信貸余額為綠色信托中的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服務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除綠色信貸之外,綠色資產證券化還可應用于企業資產與金融資產,綠色企業可根據自身資產類別及融資需求靈活選擇。
為促進綠色信托產品標準化建設與發展,中國信托業協會于2019年底發布了《綠色信托指引》以促進信托行業綠色轉型和深化發展,加上銀保監會將發展綠色信托作為年度重點工作計劃之一,投資者對綠色信托產品的關注度逐漸提升,綠色信托產品類型也日益多元化。例如中航信托發行的“碳中和”主題綠色信托計劃和興業信托發行的“興業信托·利豐A016碳權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平安信托發行的“新蘇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度第一期綠色資產支持票據信托”等,中國綠色信托產品將更加多元化、標準化發展,有望成為面向責任投資者的下一片投資藍海。
三、政策建議
(一)鼓勵發行綠色債券主題公募基金
綠色債券投資門檻相對較高,不利于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參與到投資活動中,而目前中國市場上綠色債券主題公募基金品種較單一,數量嚴重不足。建議加大綠色債券主題公募基金發展力度,結合綠色債券市場實際情況,積極創設綠色債券主題公募基金與綠色債券指數基金,促進綠色債券主題公募基金多元化發展,提升綠色債券投資產品的供給,吸引境內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綠色證券市場。
(二)積極發展和創新各類綠色固收類金融產品
中國綠色固收類金融產品體系日趨豐富,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例如綠色信托產品發展相對單一,綠色理財產品發行規模較小等,中國綠色固收類金融產品潛在發展空間巨大。為滿足各綠色企業、綠色項目融資需求,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應進一步豐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結合地方特色與產業特點積極發展和創新各類綠色金融產品,加強綠色金融對綠色發展的支持,拓寬境內外責任投資者的投資渠道,在為綠色低碳企業或項目融資的同時加強社會責任投資意識,吸引更多潛在投資者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項目中來。
(三)推動綠色金融機制創新、落實綠色金融產品服務
創新綠色債券設計機制,提升綠色債券市場流動性。可參考德國在綠色債券市場中引入的“孿生債券”機制,該機制允許德國綠債投資者隨時將所持有的綠色債券轉換為同票息同期限的德國主權債券,從而提高綠色債券市場的流動性。此外,加大各類綠色金融產品信息披露力度及產品宣傳力度,打造綠色金融特色品牌,提高公眾知名度與信譽度。
(四)加強金融從業者綠色發展意識與綠色金融知識
加強金融從業人員綠色金融知識專項培訓,切實針對不同人群綠色發展意識與綠色金融知識的薄弱環節開展培訓,提升金融從業人員專業素養,從而更好地為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發展匹配融資渠道,并為廣大投資者提供直觀的綠色金融知識宣傳,有效引導投資者樹立責任投資觀念,將社會資源引入綠色產業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